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本体;信号采集输出端,信号采集输出端设置在本体的顶部;防护件,防护件设置在本体上,且覆盖信号采集输出端的顶面,以用于保护信号采集输出端;其中,防护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上,以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防护件由本体上拆下。防护件作为一个临时使用的部件,实现对信号采集输出端的临时保护,以此避免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之前,外部部件会触碰到信号采集输出端,从而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的保护。
公开号:CN214336845U
申请号:CN202120686759.5U
申请日:2021-04-0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王浩;孙东升;颜廷露
申请人:Ka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IPC主号:H01M50-25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n0002]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信号采集输出端暴露于电池模组外部,在电池模组搬运及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由于外力导致信号采集输出端破损,破损后的电池模组无法完成低压采集功能,且修复成本较高,修复后信号采集输出端与采集回路的连接可靠性降低。
[n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以避免损坏信号采集输出端。
[n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n0005] 本体;
[n0006] 信号采集输出端,信号采集输出端设置在本体的顶部;
[n0007] 防护件,防护件设置在本体上,且覆盖信号采集输出端的顶面,以用于保护信号采集输出端;
[n0008] 其中,防护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上,以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防护件由本体上拆下。
[n00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本体、信号采集输出端以及防护件,防护件作为一个临时使用的部件,实现对信号采集输出端的临时保护,以此避免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之前,外部部件会触碰到信号采集输出端,从而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的保护。
[n0010]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n0011] 图1是根据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n0012] 图2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n0013] 图3是根据第三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n0014] 图4是根据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15] 图5是根据第三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防护件和第三防护部的结构示意图。
[n0016]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n0017] 10、本体;11、顶部;12、端板;13、插孔;14、盖板;15、避让空间;16、侧板;20、信号采集输出端;21、顶面;22、接线口;30、防护件;31、第一防护部;32、第二防护部;33、底座;331、底板;332、插接板;34、加强筋;35、第三防护部;40、汇流排接线口;41、防护支架。
[n0018]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n0019]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n0020]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n0021]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n002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请参考图1至图5,电池模组包括:本体10;信号采集输出端20,信号采集输出端20设置在本体10的顶部11;防护件30,防护件30设置在本体10上,且覆盖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用于保护信号采集输出端20;其中,防护件30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以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防护件30由本体10上拆下。
[n0023]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本体10、信号采集输出端20以及防护件30,防护件30作为一个临时使用的部件,实现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临时保护,以此避免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之前,外部部件会触碰到信号采集输出端20,从而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保护。
[n0024]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件30覆盖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即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的遮挡,从而可以避免外部部件直接接触到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此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的保护。
[n0025] 防护件30可以与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间隔设置,即防护件30类似悬置于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当然,也不排除防护件30与信号采集输出端20直接接触,只要保证防护件30本身不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造成损伤即可。
[n0026] 电池模组的本体10包括电池,电池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电池依次设置,本体10还包括端板12、侧板16以及盖板14,端板12和侧板16均为两个,两个端板12和两个侧板16形成了容纳至少两个电池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至少两个电池周向方向的固定,而盖板14位于至少两个电池的顶端,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的顶部封闭,具体如图1所示。
[n0027] 电池包括电芯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
[n0028] 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可以保证至少两个电池模组,电池包作为供电部件使用。因此,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用于保护电池模组的临时部件防护件30就可以被进行拆除。
[n0029] 由于电池模组在组装为电池包前,相关技术的电池模组中,信号采集输出端20无任何防护结构,在电池模组运输过程中容易被磕碰到。而本实施例中的防护件30为可拆卸部件,在电池模组运输过程中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起到防护作用,有效提升防护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耐磕碰、耐挤压性能,并且在电池模组装在电池包中时,该防护板可拆卸掉。
[n0030]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端板12,防护件30可拆卸地设置在端板12上,以此保证防护件30能够最大程度地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进行防护。
[n0031]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设置位置可以靠近端板12,因此将防护件30可拆卸地设置在端板12上,可以方便防护件30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进行防护,且防护件30的尺寸也无需太大。
[n0032] 防护件30可以与端板12的原有连接部进行连接,例如端板12上的插孔13。当然,也不排除在端板12上专门设置有一个用于与防护件30相连接的部件。
[n0033]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信号采集输出端20包括接线口22,防护件30包括:第一防护部31,第一防护部31覆盖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第二防护部32,第二防护部32与第一防护部31相连接,第二防护部32覆盖接线口22,以用于遮挡接线口22。防护件30的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分别实现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的保护,从而可以避免外界部件对顶面21的损伤,也可以避免外部部件进入到接线口22内,且仅需直接取下防护件30,即实现了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的释放,后续操作也较为简单。
[n0034] 可选的,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中的至少之一可以与本体10相连接,即在防护件30仅包括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时,就可以依靠第一防护部31或第二防护部32实现与本体10的连接。例如,第一防护部31可以与盖板14实现连接,或者第二防护部32可以与端板12实现连接。
[n003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防护件30还包括:底座33,底座33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10上,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防护部31和底座33,即防护件30可以通过底座33实现与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安装和拆卸,且能够保证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可靠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进行保护。
[n0036]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1,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方便朝向本体10的顶部和侧部,因此,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之间形成一定角度来保证对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的防护,为了不方便防护件30与本体10的连接,且防护件30本身不会过于凸出,因此可以将防护件30的底座33连接与端板12上。
[n0037] 可选的,在防护件30的底座33与本体10连接的情况下,不排除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中的至少之一与本体10的连接。
[n0038]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防护件30还包括:加强筋34,加强筋34设置在底座33和第二防护部32上,从而保证防护件30具有一定强度,以此保证外部部件碰撞到防护件30时也不会对防护件30造成过大的损伤。
[n0039] 可选的,加强筋34可以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加强筋34间隔地设置在底座33和第二防护部32上,且加强筋34设置在第二防护部32背离接线口22的一侧,以此使得加强筋34可以直接面对外部部件的碰撞。
[n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排除在第一防护部31上也设置有加强结构,以此保证第一防护部31的强度,进一步的,可以在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上设置有加强结构,即加强结构同时连接于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上。
[n004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体10上设置有插孔13,底座33包括:底板331,底板331和第一防护部31分别连接于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端,且分别朝向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侧延伸,以使底板331与第二防护部3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防护部31与第二防护部3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插接板332,插接板332设置在底板331上,插接板332与第二防护部32分别连接于底板331的相对两端,且分别朝向底板331的相对两侧延伸;其中,插接板332插设在插孔13内,不仅方便连接,且后续也方便防护件30的拆卸。
[n0042] 具体的,结合图4,第一防护部31可以为第一板体,第二防护部32可以为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连接,且整体形成了一个L型的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进行防护。而底座33的底板331可以为第三板体,插接板332为第四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可以形成T字型结构,从而方便插接板332与端板12上的插孔13相连接,插接板332与底板331的连接位置,可以根据端板12上插孔13的位置进行确定。在保证第一防护部31和第二防护部32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及接线口22进行可靠防护的基础上,插接板332与底板331的连接位置可以适当调整,此处不作限定。
[n0043]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池模组还包括:汇流排接线口40,汇流排接线口40设置在本体10上,汇流排接线口40与接线口22朝向同一方向,以使第二防护部32同时覆盖汇流排接线口40和接线口22,即一个板体可以同时对汇流排接线口40与接线口22进行保护,结构简单,且不增加后续拆卸的工作量。
[n0044] 可选的,本体10上设置有防护支架41,即防护支架41位于汇流排接线口40处,能够起到对汇流排接线口40的保护,但由于汇流排接线口40需要外接其他部件,因此不能够被防护支架41所遮挡,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防护部32对汇流排接线口40进行遮挡,避免外部部件进入到汇流排接线口40内对其造成影响。
[n004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0还包括盖板14,盖板14上设置有避让空间15,以暴露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其中,防护件30与盖板14相卡接,以此保证防护件30能够可靠对信号采集输出端20进行保护。
[n0046] 可选的,防护件30可以仅通过与盖板14卡接实现与本体10的连接。或者,防护件30在连接本体10的其他部件的基础上,防护件30在于盖板14卡接,如,防护件30的第一防护部31可以与盖板14卡接,而防护件30的底座33可以与端板12进行连接。
[n0047]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模组的盖板14可以上设置有凸出部或凹陷部,防护件30上相应位置可以设置有互补结构,以使防护件30卡接固定在盖板14上,防护件30同时可拆卸固定在盖板14和端板12上,增加固定强度。
[n0048]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电池模组还包括:汇流排接线口40,汇流排接线口40设置在本体10上;第三防护部35,第三防护部35覆盖汇流排接线口40,以用于遮挡汇流排接线口40,且第三防护部35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以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第三防护部35由本体10上拆下,即第三防护部35仅作为临时保护部件实现对汇流排接线口40的防护。
[n0049] 可选的,第三防护部35与防护件30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第三防护部35可以直接连接与本体10上,在使用时,第三防护部35与防护件30分别完成与本体10的连接。第三防护部35可以直接连接与本体10的端板12上。
[n0050] 可选的,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相连接,以在防护件30由本体10上拆下时,第三防护部35随防护件30拆下,即第三防护部35可以通过防护件30连接于本体10上,在安装以及拆卸过程中仅一次性实现。
[n0051]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为一个整体结构,结构相对简单,且稳定性也相对较高。一体式结构可以是多个独立部件成型后进行固定连接。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
[n0052] 结合图5所示,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为一体式结构,第三防护部35可以连接于加强筋34上,也可以连接于底座33上,此处不作限定,可以根据结构需求进行调整。
[n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件30为绝缘件,防护件30可以是由陶瓷材料,如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陶瓷材料;也可以为聚合物材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树脂(ABS树脂)等聚合物材料。防护件30也可以采用木板材料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件30可以是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树脂(ABS树脂)注塑成型。
[n0054] 相应的,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为一体式结构时,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可以是由陶瓷材料,如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陶瓷材料;也可以为聚合物材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树脂(ABS树脂)等聚合物材料。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也可以采用木板材料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件30与第三防护部35可以是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树脂(ABS树脂)注塑成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有效提升耐磕碰和耐挤压性能。
[n0055]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防护件,在模组转运和长途运输中可有效提供对信号采集输出端的抗压防护。且防护件可做到循环使用,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前可拆卸收集,检查外观清洗后可投入下一轮电池模组运输中,拆卸工艺简单,节约成本。
[n0056]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n0057]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
信号采集输出端(20),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顶部(11);
防护件(30),所述防护件(3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且覆盖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以用于保护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
其中,所述防护件(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以在所述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所述防护件(30)由所述本体(10)上拆下。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包括端板(12),所述防护件(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端板(12)上。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包括接线口(22),所述防护件(30)包括:
第一防护部(31),所述第一防护部(31)覆盖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
第二防护部(32),所述第二防护部(32)与所述第一防护部(31)相连接,所述第二防护部(32)覆盖所述接线口(22),以用于遮挡所述接线口(22)。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30)还包括:
底座(33),所述底座(3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防护部(31)和所述底座(33)。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30)还包括:
加强筋(34),所述加强筋(34)设置在所述底座(33)和所述第二防护部(32)上。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上设置有插孔(13),所述底座(33)包括:
底板(331),所述底板(331)和所述第一防护部(31)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端,且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防护部(32)的相对两侧延伸,以使所述底板(331)与所述第二防护部(3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防护部(31)与所述第二防护部(3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
插接板(332),所述插接板(332)设置在所述底板(331)上,所述插接板(332)与所述第二防护部(32)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331)的相对两端,且分别朝向所述底板(331)的相对两侧延伸;
其中,所述插接板(332)插设在所述插孔(13)内。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
汇流排接线口(40),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与所述接线口(22)朝向同一方向,以使所述第二防护部(32)同时覆盖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和所述接线口(22)。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还包括盖板(14),所述盖板(14)上设置有避让空间(15),以暴露所述信号采集输出端(20)的顶面(21);
其中,所述防护件(30)与所述盖板(14)相卡接。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
汇流排接线口(40),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
第三防护部(35),所述第三防护部(35)覆盖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以用于遮挡所述汇流排接线口(40),且所述第三防护部(35)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以在所述电池模组组装为电池包时,所述第三防护部(35)由所述本体(10)上拆下。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30)与所述第三防护部(35)相连接,以在所述防护件(30)由所述本体(10)上拆下时,所述第三防护部(35)随所述防护件(30)拆下。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2416402B1|2012-12-19|Battery pack with reinforcement member
EP3255704B1|2020-08-26|Power battery top cover and power battery
KR101872833B1|2018-06-29|배터리셀 모듈의 온도센서 고정 구조
CN214336845U|2021-10-01|电池模组
US10707589B2|2020-07-07|Connection module
KR101430620B1|2014-08-18|배터리 팩
CN201340873Y|2009-11-04|组合式蓄电池
CN107851750B|2020-11-03|二次电池组
KR200461334Y1|2012-07-06|배터리의 터미널 커버
CN211182311U|2020-08-04|一种绝缘密封性能好的锂离子电池保护板
CN209880742U|2019-12-31|二次电池
CN207938708U|2018-10-02|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绝缘结构
CN210040383U|2020-02-07|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CN211629148U|2020-10-02|一种锂电池的盖板结构
CN213816116U|2021-07-27|一种功率半导体模块防静电的电极保护结构
CN212323051U|2021-01-08|可快速装配的充电电池
CN212517444U|2021-02-09|锂离子电池组及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组绝缘保护盖
CN212783534U|2021-03-23|一种新型1号充电电池
CN210223791U|2020-03-31|具有防爆结构的电容器
CN212113828U|2020-12-08|一种电池模组
CN210668104U|2020-06-02|一种具有密封结构的圆形直流支撑电容器
CN212085105U|2020-12-04|一种电池模组
CN210692639U|2020-06-05|电池模组输出极保护盒以及电池模组
CN214310662U|2021-09-28|一种锂电池保护板过电流检测装置
CN202888299U|2013-04-17|电池结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2-02-01|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Address after: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after: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before: Kaib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
2022-02-01|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9 Address after: No.1 Jiangdong Avenue,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chuangxin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before: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 Ltd |
2022-02-01|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2022-02-01|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86759.5U|CN214336845U|2021-04-01|2021-04-01|电池模组|CN202120686759.5U| CN214336845U|2021-04-01|2021-04-01|电池模组|
[返回顶部]